印度尼西亚船舶行业发展与面临的新机遇与挑战
印度尼西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船舶行业在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渐复苏和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印度尼西亚的船舶制造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首先,从历史背景来看,印度尼西亚的造船业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船舶对于该国的交通、贸易等社会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木质船舶的制造一度非常发达,至今仍有大量的木质船舶在运营。然而,钢质船舶的建造在战前荷兰统治时期就有许多以修理为主的造船厂,但由于缺乏引进钢质船建造技术,印度尼西亚独立后丧失了建造钢质船舶的能力。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接收了十几名印度尼西亚造船留学生并提供巡礼船,这些留学生学成归国后成为印度尼西亚发展造船业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随着印尼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内对资源及工农业产品的岛际运输需求量大幅增长,促使其内海运输市场的迅速扩大,船舶制造领域也因此迎来了大好机遇。截至2020年底,印尼共拥有的船舶数量达到了9.4万艘;其中,渔船数量占比最大,接近50%,约为4.6万艘;紧随其后的货船数量,为4.3万艘,占比超过45%;而客船数量占比相对较小,不足5%。然而,尽管当前印尼的船舶制造水平较之前相比已有明显提升,但在船舶数量和质量上都很难满足国内经济的发展需要。
面对这一现状,印尼政府提出了“海洋强国战略”,旨在通过重点发展海上互联互通,带动海陆空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爪哇岛以外的东部地区发展,降低物流成本,以实现年均经济增长7%的目标,促进印尼经济发展和改善民众生活水平。造船业作为海上交通运输和互联互通的重要支撑,自然成为了印尼新政府重点发展的领域。
然而,印尼船舶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印尼的钢铁工业基础较差,国内缺少相关的零部件及生产原料等辅助工业,导致本土企业船舶制造成本较高(本土制造成本为进口金额的2倍左右)。其次,船舶制造行业的投资周期长且风险相对较大,银行对其的注资欲望不高;另外,印尼对进口新船采取免征关税的政策,但对进口造船原料和零部件则征收高税收,这也大大抑制了本土船舶制造企业的发展。
此外,印尼造船业还面临着技术落后的问题。目前,印尼国内共有大小船厂(含修船厂)约250家,主要分布在廖内群岛省的巴淡地区、楠榜省的坦哥目斯县、东爪哇省的泗水市、南望安县以及雅加达省等地。这些船厂大多只能修理或建造500—1000吨级的货轮,只有少数船厂可以修理或建造5000吨以下货轮,而有能力修理5000—10000吨以上货轮的船舶修理厂不到20家,新建船厂也不足10家。
展望未来,印尼船舶行业仍面临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随着全球船舶制造市场的景气度回升和印尼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对船舶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同时,印尼政府也在积极出台各项政策扶持本国造船行业的发展,包括降低造船业增值税、加快有关船用设备和零部件进口税退税进度和对新旧船舶实行区别税收政策等财税政策。
此外,印尼还计划发展专门的造船工业区并实施更低优惠税率来吸引国内外投资。这些措施的实施将为印尼船舶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动力。然而,要想真正实现船舶行业的跨越式发展还需要克服诸多挑战包括提升技术水平、降低制造成本、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
总之,印度尼西亚船舶行业在面临新机遇的同时也需要应对多重挑战。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和努力才能在全球船舶制造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并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